GVL怡境国际设计集团设计总监、研究中心负责人闾邱杰
2015年,GVL怡境国际设计集团研究中心成立,由哈佛大学毕业,并在美国景观行业供职十余年的闾邱杰先生挂帅负责。这三年来,怡境在设计主营业务之外,持续展开对设计前沿问题的研究以及对十多年设计成果的积淀和整理,受到业界关注。
2017年9月,GVL怡境国际设计集团的研究成果《海绵城市设计图解》出版,位列“国家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受到读者的欢迎,销售排名亦位居专业榜前列。
外界所知道的怡境,除了一个个精品的项目,怡境的研究成果也代表着怡境的实力,被持续传播。而作为集团设计总监和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闾邱杰,也受到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邀请举办专题讲座,分享怡境在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
这位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网红校友”、“哈佛才子”,曾经是投身到一百多个项目的设计中,如今他更乐于去做一些研究,通过讲座、出版扩散着怡境对设计领域和设计思维的影响。
闾邱杰认为,没有什么比思维和逻辑更重要了,而这正是中国设计界对比美国和欧洲设计界的一个短板,他希望在这个短板区域做一些事情。对他而言,做研究比做项目更有挑战,更能给这个行业带来一些新的东西。
闾邱杰在接受怡境自媒体的采访中称,中国景观设计行业的发展太快了,但在快节奏的发展中,研究工作可以适当地校正方向,它是在一个更理性和更独立的视角当中思考行业,思考行业的未来。
他坚信怡境在这块工作上的价值,会在未来逐渐呈现,并且值得大家期待。
Q&A
怡境自媒体:会有人很好奇,怡境的研究中心到底在做什么?在一个设计公司做研究,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闾邱杰:怡境是一家成立至今已有18年的设计公司,我们除了去做好项目,把项目做成精品,我们还希望去做一些研发提升和知识沉淀的工作,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趋势的研究上冲在前面,投石问路,寻找设计师的成长和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突破点。这是一项对未来的投资,是提升我们设计厚度的工作。怡境和彭总有这样的格局和眼光,而我个人也非常乐意投身进去,无论是“坐冷板凳“去做研究,还是热火朝天地投入到设计实践中,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具体的项目里,我们都非常看好这项工作的未来价值。
我从美国回来后,比起要做项目,我个人也更关注如何做一些事情来提升这个行业或一个团队的设计力,要想把设计从优秀做到卓越,一个企业可以做什么,它不是一个“点”上的问题,而是牵涉到一个团队,一家公司甚至是一个行业,是一个“面”上的事情,这个工作是为未来投资的,需要远见和卓识,它的成效也许不会马上展现出来,但我们认为,行业的未来不是自然到来的,而是一些引领性的人和事推动着它的发展,我们怡境和怡境的研究中心希望能够成为这样的角色。
闾邱杰在哈佛大学维登纳图书馆(全美最大的大学图书馆)
怡境自媒体:你从美国回来后,主要的精力就投入到了研究上,这和你在美国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有关吗?
闾邱杰:我在美国的学习和工作,其实都想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的设计做得那么好,奥秘是什么。我觉得和他们逻辑学训练有关系,比如我们熟悉的电灯的发明,汽车的发明,包括我们平时用得最多的电脑,还有搜索引擎谷歌,背后都是逻辑学知识的运用,而这是我们最缺乏的,是一个短板。在西方发达国家,从亚里斯多德到黑格尔,然后到笛卡尔,西方逻辑学的持续发展,形成了近代西方文明的发动机。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外国设计师很有想法,这个“想法”本身就是逻辑,他们做事情会有一个理念,有一个思路,这个思路源自于他们的一种思维,而思维就是逻辑。
设计师做设计的时候,为什么要在场地上做这个东西,为什么要画一个“圆”,而不是一个“方”,这个背后也是逻辑学的东西来发挥作用。比如设计师在汇报方案时,他说做一个方形的广场,那客户说我喜欢圆的,那你怎么说服他?你说服不了他,因为你没有逻辑。如果你告诉他,如果做成方的,可以帮他节省多少材料,省去多少造价,还可以多容纳多少人,最后折算出多少经济价值,最终它可能就接受这个方案了,这就是逻辑的力量。你没有逻辑,就没有思维体系,你就无法说服任何人。所以我觉得跟很多西方的设计师交流,他们都有很多很好的想法,他们观察世间万物,都会用一种思维进行一种构建,而不是说一个想法的产生,完全是拍脑袋决定,一个劲地说我觉得这个方案比较好,这个“觉得”的认识,就将一个设计问题变成了一个艺术问题。设计跟艺术最大的区别,就是设计是理性的,它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一个社会行为,设计师的理性永远是站在感性前面的。
闾邱杰在美国SASAKI工作期间
怡境自媒体:研究中心就是去做一些培养设计师的理性的思维,并围绕这个思维的培养进行知识的沉淀?
闾邱杰:设计最核心的两个要素是思维和表现,研究中心就是要把他们提升到一个很好的高度,并且两者结合。我们首先要去提升设计表现的水平,这是技能性的训练,国内也有些速成型的训练营在帮助设计师快速提升这方面的能力;但要去改变和影响设计的思维,从而推动行业上的创新,在国内当前项目周期特别短和推进速度特别快的情况,是难度非常大的一件事,但也是最需要去做的,我们的研究中心在这块就有非常多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这也正是研究中心非常重要的一个着力点。
我们的研究工作就是围绕设计思维和设计表现这两个方面展开,首先针对设计思维的形成和沉淀,我们内部做了很多讲座,也出了一些书,包括集团层面也创立了境设计沙龙,其实都是为了打开和激发大家的思维,设计的核心就是我们的思维在发挥作用,我们研究中心的工作就围绕“思维如何形成”、“逻辑如何建构”去做一些打地基的工作;至于怎样将思维进行恰当地呈现,除了画图,还包括项目的落地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怡境在业界以落地性强著称,而我们研究中心则对这块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一个好设计,一定是有创造性的思维和良好的表达,两者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好的设计,研究中心的两个线索的工作紧紧地围绕着“如何产生好的设计”展开,最根本的目标就是我们除了把项目做好,还要把项目做成“传世之作”。当然怡境的研究中心不是为了做研究而做研究,它和大专院校做研究最大的不同是我们的工作是为了提升设计,去引领这个行业,而不是为了形成学术论文。
闾邱杰在怡境
怡境自媒体:前面提到你在哈佛的经历和影响,据说你当时去了哈佛,被震撼住了,可以展开谈谈这个震撼和当前工作的联系。
闾邱杰:用“震撼”来形容,一点不夸张。我是2001年去的哈佛,当时在国内接触面还比较窄,出去后第一个感受就是景观行业原来如此博大精深,我还有这么多东西是不知道的,当时国内和美国的专业差距至少有30年,在哈佛的感觉就是脑洞大开,非常多新鲜的知识源源不断地涌过来。国内对专业的认识和欧美也有很大的差异,当时国内的风景园林专业还停留在小尺度的花园式景观的概念上,而在西方的大专院校早就就把景观提升到整个区域和全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层面,然后再才落实到具体的场地生态,我们不仅要设计一些花花草草,小桥流水,我们的责任还要更重大一些。我在哈佛及后来在美国工作,另外一个很深刻的感触就是,美国不仅在教育系统中对景观专业的有一个完整的规范和标准,景观设计师从业还会有一个注册景观设计师的制度,在国内这两点都是缺失的,并且景观设计归口到不同的专业院校,导致整个专业的标准混乱。今年1月份在我们怡境主办的中国景观行业高峰论坛上,意格国际的总裁马晓暐也提出了这个行业的问题,大家都意识到了,关键是接下来怎样解决它。
其实在怡境,我们的研究中心其实也在做一些校企之间的联动,我们每年都会面向国内高校招募研究专员,我们对专业教育的认识和判断,也会有针对性地反馈到研究专员的实训和研究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和研究专员有大量的理论探讨和设计交流,这会是对学校教育的一次有效的补充,今年我们还把这个教育介入的项目升级为研究工作营,稍后就会发布招募公告。
业余时间的闾邱杰玩起了乐队
怡境自媒体:对于中国景观设计的未来,你有怎样的预测?
闾邱杰:用景观引领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一定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只有我们用景观和生态的视野来做规划,这样的规划才能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才能体现永续性。景观专业的专业界限得到进一步拓展后,我们将承担更多的行业责任和义务,如何去应对,我们的研究中心其实就在做一些基础的铺垫,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对设计思维的重塑。
这个工作其实已经不只是研究中心的工作主线,也是怡境整个集团的价值追求,比如我们怡境提出的“设计未来,重构永续生态”,就是作为一个企业,对未来作出的预见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