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二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地面大面积地硬化,城市在快速地不健康地扩张。几乎所有大城市都面临着城市内涝、雨洪灾害和水体污染的问题。2007~2013年,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了内涝。2013年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 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国内方掀起了针对海绵城市的理论研究和项目建设的热潮。2015年和2016年,中央连续通过了两批共30个海绵城市试点名单,其中包括华南地区的珠海、深圳等。海绵城市热潮正式来临。
海绵城市这个概念其实并不新鲜,它在西方已经有了数十年的历史。上个世纪70年代,第一个系统性的可持续性雨水管理系统在瑞士出现。随后,过了二十年,水敏城市(WSUD)作为新概念开始在澳大利亚不断被研究及实践,英国也提出了可持续雨水管理系统(SuDS)的概念,同时在北美洲,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作为一种新的设计理念渐渐流行起来。事实上,不管是WSUD或者SuDS抑或是NDS(Nature drainage systems)、海绵城市,这些概念在广义上来说都是包括在低影响开发里面的。而雨水花园是低影响开发设施中应用面最广,综合效果最显著,景观效果最好的措施之一。
低影响开发在我国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应用,但实践成果却不尽如人意。低影响开发毕竟是舶来品,他山之石能否攻玉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中国与西方诸国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和城市结构差异巨大。尤其是在中国广州。
广州的快速城市化造成的高容积率,高建筑密度的城市形态以及分布着无规划的、高度硬化的城中村,这是完全不同于地广人稀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结构。广州的城市绿化率仅为34%,与之对比,邻近的香港的城市绿护率高达70%。气候上,广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强度大且雨季集中,对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应用是极大的考验。生态上,广州地区蚊虫肆虐,雨热同期,如何平衡好蓄水深度和防止蚊虫滋生是关键。雨水花园的建设是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最重要,适应性最强的的LID措施之一。我国正在进行的30个海绵城市试点中可供广州借鉴的相关雨水花园实例研究较少,而针对华南地区的LID设施/雨水花园的相关文献资料也有所不足。本课题从雨水花园着手,搜集和分析国内外雨水花园的应用方式及详细施工,并研究其共性和设计思路,分析广州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特殊性,探究雨水花园在广州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适应性、在地性演绎以及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