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高山流水、千古一绝的古琴艺术,还是色彩浓艳、故事生动的藏族唐卡,无论是神乎其技、手法独特的针灸疗法,还是吴侬软语、舌底生花的苏州评弹,它们都有着同一个名字——非物质文化遗产。
认识非遗产,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以下简称“非遗”),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我国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工作起步并不算早,2011年通过了第一部“非遗”保护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初步构建了国家和地方的“非遗”法律体系。
发展至今,“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略显尴尬的现状。
首先,是现代化和城市化对传统文化造成的冲击。现代化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面临着技术、成本、效率等的挑战;而城市化进程加快使”非遗”中与传统农耕文化相连的部分被逐渐弱化,甚至消解。
其次,“非遗”这一概念在普罗大众眼里,仍属于日常难以接触得到的阳春白雪。虽然近年愈发受到关注,但其日常化却常被忽视,大量的”非遗”艺术被束之高阁,难有近距离、“接地气”的接触机会。
其三,传承困难,后继乏人。目前,“非遗”的传承人老龄化现象普遍,特别是技艺类的传承,其市场价值难以维系传承成本。且社会对表演类“非遗”的重视程度远高于技艺类,也是导致技艺类别“非遗”难以传承的原因。
在我国,每个地区都有着其独特文化,“非遗”也同样有着地区特色。下面一起欣赏广东省的特色“非遗”:
仅广东一省,“非遗”就多不胜数。如何将“非遗”落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带动群众自发地了解、保护、传承其文化价值,成了长久的课题。
△ 潮州木雕,以多层镂通为特色,成品剔透玲珑,层次丰富,主要用以装饰建筑、家具和祭祀器具
△ 砖雕,古建筑雕刻艺术形式,精致细腻、气韵生动、极富书卷气
△ 胪溪壁画, 传统民间建筑装饰艺术,构图严谨,用墨讲究,画面典雅精细,艳丽夺目仅广东一省,“非遗”就多不胜数。如何将“非遗”落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带动群众自发地了解、保护、传承其文化价值,成了长久的课题。
广州建发央玺 非遗日常化的大胆尝试
多年来,建发一直注重探索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古代居住文化、建筑空间、传统建筑纹样等方面都有着深入研究。
而广州建发央玺,是建发目前首个将打造重心放在“非遗活化”上的项目。这次,建发把目光聚焦到对“非遗”技艺的深研中,联合怡境设计团队,成功把“非遗”元素与景观设计融合落地。
△ 从佛山醒狮取得灵感的金狮像
△ 继承岭南灰塑、砖雕技艺的景墙细节
其中,最令人赞叹的就是项目项目中庭内高达两米、长达十五米的巨型灰塑弧形照壁《百鸟朝凤》。这是世界目前规模最大的单幅灰塑作品,色彩艳丽,栩栩如生。
灰塑,是岭南地区传统建筑装饰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工艺技法独特,古时在祠堂、寺观和豪门大宅建筑中盛行,历经百年风吹雨打仍毫不褪色。
确定方针后,怡境设计团队踏访了大量岭南名园。在梁园、余荫山房等溢满南方气息的传统园林里,团队捕捉到了大量令人赞叹的极具广东特色的传统建筑技法。经过对项目融合可行性、制作周期、落地独特性、落地效果等的专业考量,怡境与建发团队敲定了“灰塑”这一技艺元素在项目中重点呈现。
为进一步了解灰塑的制作工艺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项目团队拜访了灰塑传承人邵成村大师,更成功邀请到邵大师为广州建发央玺手工打造这幅独一无二的灰塑景墙。
1979年,邵成村开始随父学习灰塑技艺,三十多年来,他参加修复大量文物保护单位的灰塑,在陈家祠、孙中山大元帅府、三元古庙等地都留下了他的痕迹。
身处时代变迁中,邵成村始终初心不改,守业传灯,立志将曾经濒临失传的工艺发扬光大。这次项目团队与邵大师接触,二者一拍即合,有着共同的目标——把“灰塑”变成人们日常可见的文化,走进他们的“家”。
“非遗”技艺能否与周边环境相互交融,是影响其能否成功在景观项目中实现落地的重要因素。数百年的传承,灰塑有着其传统及固化的特点,而当代景观体系(包括中式景观)亦有其自身的时代感,二者的融合出现了冲突点。此时,景观设计团队是否能对灰塑造型作出的适当引导以及对景观设计作出的相应调整显得尤为重要,平衡二者间的矛盾,才能达到完美融合的整体效果。
△ 灰塑现场“非遗”技艺能否与周边环境相互交融,是影响其能否成功在景观项目中实现落地的重要因素。数百年的传承,灰塑有着其传统及固化的特点,而当代景观体系(包括中式景观)亦有其自身的时代感,二者的融合出现了冲突点。此时,景观设计团队是否能对灰塑造型作出的适当引导以及对景观设计作出的相应调整显得尤为重要,平衡二者间的矛盾,才能达到完美融合的整体效果。
为此,怡境团队做了大量的功课,包括艺术渗透、工艺研究等,整理了众多画作、绣品素材,与邵成村大师深入交流后共同确定了“百鸟朝凤”的主题造型。
在景观环境设计方面,设计团队从同样运用大量灰塑元素的余荫山房和陈家祠中捕获灵感,设计出与灰塑相得益彰的中庭空间。在细节上,鉴于古老的装饰材料和技艺手法并不完全适用于现代常用的装饰收口工艺,怡境团队重新研究搭配不同的材质及衔接方式,给灰塑景墙塑造出一个完美和谐的展示面。
从前普遍运用在古文物修复、极少在日常景观中出现的灰塑技艺,在景墙落成的一刻,真正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沙龙分享 东方美学与现代园林的匠心融合
8月30日,“中山大学房地产EMBA同学会企业家智慧沙龙‘新中式东方美学’暨走进建发&九龙仓·央玺考察交流活动”于广州白云新区举行。
建发房产华南区域广州城市公司总工魏盛洪以及GVL怡境国际集团董事、设计总监常毅恒受邀到场演讲。
演讲中,他们均道出了新中式建筑项目要植根于本土文化,开发设计团队必须对中国古典建筑、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项目在地化进行深研,发掘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核心,最终将现代的生活理念与历史文化气息相融于项目中。
△ 建发房产华南区域广州城市公司总工魏盛洪
△ GVL怡境国际集团董事、设计总监常毅恒常毅恒先生更从“探寻非遗,匠心央玺”的主题出发,分享了设计团队从“非遗”细节中探寻新中式园林的美学与匠心的经历。
结语
广州建发央玺中“非遗”成功落地,对传统文化、设计团队以及项目本身都有深远意义。
灰塑、砖雕等“非遗”文化技艺成功落实到住宅项目中,未来将迎接市民大众的日常接触,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切实保育和孵化。“非遗”的传承关系到文化认同,项目创造机会让大众与“非遗”近距离接触,有助于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触碰与融合,增进文化认同感。
本项目的尝试令设计团队撇除市场化带来的浮躁,潜下心来“慢设计”,从项目在地性出发,在当地文化中拾取遗珍,深度探寻之后在此基础上作出转化、创新和融合,这给景观设计带来了一个新概念。
对项目本身而言,“非遗”为项目赋予了坚实的文化底蕴以及肉眼可见的文化教育意义。在这里,“非遗”不只是一个概念,它是鲜活的景观实体,是居民项目里的真实体验,引导着大众未来接触更多的传统文化。
通过设计手法,“非遗”的载体被重新界定。广州建发央玺项目的成功,为其他类型“非遗”技艺的进一步日常化开拓了道路,“文化归家”这一概念有了进一步传播的契机。传统技艺日常化的未来,大众能通过环境、景观、建筑等进一步了解传统,传承文化。